秋季养生重在“治燥”

作者:经络通 发布于:2013-8-23 10:55 Friday 分类:中医经络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寒,一偏于热,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种秋燥病症,临床上分为“凉燥”、“温燥”二种类型。

  凉燥

  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表证偏风寒,津亏铰轻,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温燥

  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气而发病,是秋燥之偏于热者为温燥。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表证偏风热,津亏较重,甚化热伤络,胸痛咯血,舌红苔黄,脉细数。

  “燥气通于肺”,燥分温燥及凉燥,温燥偏阳,凉燥偏阴,燥性为干,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故燥邪所致疾病的预报应以“燥—干—肺”的特点掌握其先兆症的规律。燥邪致病的特点为干涩伤津。如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说:“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点击查看原图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合作中心中经堂专家分析:凡干燥、伤津的病证即以“干”为特点的病证则表明燥病的可能,具体以鼻干口渴,毛发不荣,二便干为预兆。

  内燥(津伤化燥),为脏腑运化失常,津液内生障碍的疾病。则以口鼻干渴及排泄物、分泌物减少变粘为先兆,发展下去则出现痿躄(“肺热叶焦”),血枯(“津血同源”)等证。

  总之,燥邪为患的预报应以“干”症为主。综上所述,淫为患所致的脏腑气血津液紊乱,无论起因为外六淫或内六淫,其先兆皆具有六淫特点,因此,对这一类疾病,须早重视、早预防。秋燥养生一定要掌握其特点,才能抓住要害。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合作中心中经堂专家建议:平素多喝水,可在白开水中加盐或蜂蜜,尽量少吃油炸、烧烤以及热性食物,可多吃水果、百合和一些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除了生活方面的重视注意之外,须配合养生绝技调理,效果甚佳!如培元艾灸、群罐排毒周天药浴等、透背熏蒸点穴顺气(点击了解绝技具体内容)等。

       点击查看原图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合作中心中经堂专家归纳“秋燥”的表现有声音沙哑、鼻敏感、皮肤干燥、惊厥、便秘等。现提出以下治燥、防燥的调理原则。

  润燥清火法、生津益胃法、润肠通便法、增液润燥法、滋燥养荣法、清燥润肺法、滋燥清肠法

  中经堂每一项调理绝技皆经过专业审查、辨证后严格施术,做到“负责调理、安心调理、法到病除。”

-----------------------------------------------------------------------------------------------------------


Powered by emlog 沪ICP备081154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