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诊断的“汗”马功劳

作者:经络通 发布于:2013-9-16 15:09 Monday 分类:中医经络

  中医辨证诊断的“汗”马功劳

  中医诊断的基本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而辨证则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等,将中医辨证诊断运用对、运用好,才能准确掌握疾病的动向,把握健康命脉。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三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本文提及的观察汗液以知病,则体现了中医诊断的三个基本原理。

  在《说文解字》中,有“汗,身液也。”一释,直观易懂的解释就是:汗是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而在《素问·评热病论》中,汗还表示人体精气的某种表现形式:“汗者,精气也。”

  所以,根据汗的生理特点,用中医理论分析可知,汗可示为阴阳变化的指示器。“心在液为汗”,其实汗非独为心之液,五脏皆可致汗。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合作中心中经堂专家提示,平日常见的汗信号不可忽视,异常汗信号常为体内诸多疾病的预兆……

      点击查看原图

  到底一滴汗预示着什么信息?我们先从“汗”本身所被赋予的伟大使命说起,为什么我们通过汗能获取生命信息?这里我们来谈谈“汗信号”的中医理论基础。

  在中医藏象理论中,汗为心之液,心主血脉,血汗同源,所以,汗与心的关系最大,因此,则有“夺血无汗”、“夺汗无血”之说;而心又主神明,所以汗液的藏泻受到神明的主宰。那么什么是神明?狭义上人体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魂魄,是主宰人体一切生理活动的根本,可等同于“精”、“气”的生理功能。中医理论中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而并非如现代医学大脑学说认为的大脑主宰一切生命活动;“心主神明”是一种抽象的,具有古典唯物主义色彩的论断,在现代的理解则包括人的精神意志和心理活动,所以我们常会说“心不在焉”、“心比天高”。

  前面提到,汗并非心独主,五脏皆可致汗。

  肺主气又输布津液,血液又为津液所组成,“津液变化而赤是谓血”,因此,汗与肺也甚为攸关。加之,肺司开阖腠理、腠理玄府为汗孔,汗孔,亦为气窍,为气机升降出入之孔窍,气液运行之通道,因此,汗出的调节又取决于肺。另外,由于汗为心之液,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汗液之有无,由于腠理之开阖;腠理之启闭则因卫气之虚实,卫气行于皮毛,宣发于上焦,足见汗受心肺的影响最大。

  肾主水,肺主通调水道,二者一为水之高源,一为水之下源,肺开阖玄府主司汗孔,肾开阖膀胱主司溺孔,汗溺均同为水液,故人体水液的调节平衡取决于肺、肾,又肾主五液,“卫气出于下焦”故汗病之根缘由肾。以上说明汗液与心肺肾的关系犹为相关。

  脾主转输水液,肝主疏泄,故对津液的调节皆有一定作用,汗为津液所化,因此汗与五脏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汗为水液,水液的运化与整个五脏六腑皆密切相关,故《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甚是。

     点击查看原图

  既然汗与脏腑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也必然有着内在联系,《内经》早已注意到汗与五脏病理的关系,认为五脏病变皆可导致异常汗出,《素问·经脉别论》说:“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素问·水热穴论》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皆可说明汗与五脏的病理联系。

  汗与津液也互为病理因果关系,汗多则津液竭,津液脱则汗大出,如《灵枢·决气》曰:“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以上说明,汗与五脏密切相关,因此,汗异常亦必然反映着五脏病理。

  通过观察汗液的情况可得获悉病情的动态变化,这是中医诊断的特色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合作中心中经堂专家运用详细独特的中医诊断方式诊察疾病,通过观察汗液获悉疾病的状况,体现了见微知著、司外揣内、知常达变的中医辨证思维。中经堂成立至今已有无数患者在此体验到中医养生的魅力,深刻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通过患者与中经堂专家老师一对一,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形式,能够更好地抓住疾病要点,指导健康调理项目的实施。

  中医辨证诊断的“汗”马功劳,功在千秋,利在万代。

-----------------------------------------------------------------------------------------------------------


Powered by emlog 沪ICP备081154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