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胀不容忽视,中医经络调理分型攻破

作者:yangxiying 发布于:2012-6-29 17:06 Friday

  特邀专家:杨蓁教授

  上海中经堂坐诊专家、原上海中医药大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曙光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医疗、教学、科研40余年,为全国胃肠道研究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擅长调治中医内科疑难病、针灸麻醉、针刺镇痛、消化道类疾病,对亚健康调理、慢性疲劳调理有独特研究。

  

  日日夜夜的应酬交际、吃吃喝喝,弄得现代人经常腹胀、腹泻、恶心、呕吐、食欲大振、食欲不振……其实,诸如此类这么多的问题,都是胃胀引起的。中医认为,胃胀属于胀病。《灵枢·胀论》:“胃胀者,胀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针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上海曙光医院中医科主任杨蓁教授认为,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中心推出的针对性中医经络调理方法对于改善各类胃病效果十分显著。

  典型症状:经常胃胀、肋间疼

  杨蓁辩证:气滞引起胃胀不适

  日常生活作息不正常、压力过大;饮食没有节制,饥饱失常,日久损伤胃腑。或是情志不节,忧思恼怒致气结于胃。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嗳气频繁,噫气或失气后疼痛稍减,舌苔薄白。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气滞不舒,肝气会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气病多游走,胁为肝之分野,故痛引两胁;胃气上逆故嗳气频繁,噫气失气后,气逆暂缓,故疼痛亦稍减,为肝郁之象。采用循经通络点穴顺气结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调理时选择肝俞、脾俞、胃俞、中脘、梁门、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循经通络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与推揉腹部和中法,有效解决胃胀问题。

  

  典型症状:胃寒、四肢乏力、积食严重

  杨蓁辩证:脾胃虚寒型胃胀不适

  生活中时常有风、寒、湿等邪气邪侵袭人体,壅遏胃气,困扰胃腑。引起脾胃虚弱,寒气凝滞,故胃胀隐隐;同时导致中阳不运,水饮停聚,所以会喜暖喜按;脾阳虚故四肢欠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缓无力。

  中医认为,可以选择培元艾灸与周天药浴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排除脾胃里的寒湿,另一方面可以温脾健胃。艾灸时选穴肝俞、脾俞、三焦俞、梁门、中脘、章门、手三里、足三里,采用温灸法与回旋灸交替在胃腹部的位置行灸。痛发之时,还可拿搓胃俞,双拇指同按梁门,以温中止痛,痛止后,可按基本手法施术。同时,泡药浴能温通人体经脉,将引发胃胀的风寒湿邪疏通排出。通脾胃,走表也走里,特别是对于淤积在脾胃的深层寒气,会明显感觉“热力”渗透脏腑以及“寒气”在冒出,数周后排尽风寒湿气,从病根解决问题。

  典型症状:便秘、很能喝水还觉得口干、脾气急躁

  杨蓁辩证:胃阴不足型胃胀

  这类人平时饮食就不卫生,而且喜好油腻食物,不大爱喝水、不爱吃吃蔬菜、水果,导致饮水量太少或纤维素食物进量太少造成便秘,增加了继发结肠癌的可能性。还可能定时定量,造成肠道过于饥饿或过于饱食,导致肠道动作异常,长期可以使胃肠负担过重。

点击查看原图

  中医认为这是典型的胃阴不足,胃络失养引起的胃胀、口干;因为阴虚生内热,故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可采用透背熏蒸点穴顺气结合的方式来养阴益胃。首先点穴于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可重用“开、推、走、震、拿”手法,整体疏通全身血脉,让气机出入有门,调理重点在于“点散”瘀结的气血,补充胃部阳气。继而配合透背熏蒸,借助于背部全息,将药力洒陈六腑,由表及里的清理人体山中下三焦毒素,全面滋养胃部,是解决胃阴不足引发胃胀的有效之法。

  中经堂坐诊专家杨蓁教授认为,胃胀主要是因为体内气机升降出现问题。而中医经络的很多技法都是重在调疏通肝胆和脾胃之气。所以中经堂的系列绝技对于此类症状有着独特而显著的效果。即日起登陆中经堂官方网站www.chongjingtang.com 进行预约即可免费体验价值210元的中医经络特色体查。

-----------------------------------------------------------------------------------------------------------

标签: 中医 中经堂 胃病 胃胀 杨蓁教授


Powered by emlog 沪ICP备081154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