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气养生保健
作者:经络通 发布于:2012-4-1 9:45 Sunday
体
雨季多病疫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千古名句,生动勾勒出“清明雨”的图景。清明时节,江南地区常常“乍暖还寒晴复雨”。正是因为这种气候特点,各种病毒、细菌亦易传播,一有风吹草动,即可引发疾病,所以各种病疫多见,如流感、流脑、百日咳、麻疹、白喉、流行性腮腺炎等。
“春气者诸病在头”。年长者容易精神昏倦、旧病复发。清明春暖花开,作为致敏原的花粉容易在风起的日子传播,可引起花粉过敏,诱发哮喘、皮炎等。有过敏体质的人到野外扫墓应戴好口罩、墨镜。
食
养脾吃甘味
春天正是肝木之气旺盛的季节,人的脾土之气会相对受到抑制,因此,春三月宜少食酸味的食品,多食甘味的食品,以达到补养脾脏之气的目的。饮食方面,以平肝补肾润肺,健脾扶阳祛湿为食养原则,要避免吃燥性、刺激性食物,如羊肉、辣椒等,不宜食用“发”的食物,如竹笋、鸡肉等。
多吃柔肝养肺的新鲜果蔬,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益肺;淡菜,益阴,可以滋水涵木。对于身体虚弱、胃口不好的人,可在米饭中配上红枣;也可煮粥,加入白糖和蒸熟捣烂的山药泥搅匀,可健脾补肺,滋肾益精。
令
踏青祭扫时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已升到12摄氏度以上,桃花初绽,杨柳泛青,人们纷纷春游踏青。此时也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农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各地清明祭祖方式各不相同,北方常言“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猪狗”。古时有寒食节,如今寒食变为清明的一个习俗,即不动烟火,只吃凉食。江南有吃青团的风俗,南北各地还有吃馓子、吃清明螺、食茶叶蛋、清明粑等营养食品的习俗。
居
宜广步于庭
俗话说“清明乱穿衣”。清明节前后,气候变化大,应该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清明前后的风比较干燥,加上人体内肝火旺盛,内外相结合,容易出现口干、鼻干等症状,在外出时,除了保暖,还要多饮水。
《黄帝内经》讲,在清明前后,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春天体内的气血往外走,我们晚上早一点睡,有利于气血恢复,早上早些起到室外散步,感受大自然万物生发的气息,很自然地和自然界构成一种和谐的状态,且人体之内的阳气在寅时最为旺盛,坐卧宜于面向东北方向,也应小心地回避西方的愁煞之气。
文字内容摘自 东方早报 http://www.dfdaily.com
-----------------------------------------------------------------------------------------------------------
标签: 清明养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