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 — 万恶之邪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 ,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地理位置、气候等原因,都能够影响湿邪的轻重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南方湿气比较重,尤其以靠海,多雨的地区最重。江浙沪一带正是沿海,每年的降雨量多,湿气特别重,特别是夏天的梅雨季,本来是正常的天气变化,但是,如果太严重,比如连天都是湿气,根本见不到太阳,都影响我们的身体了,那么它就变成邪气了,正因为如此,这一带的人体内湿气也特别重,很多身体不适缠绵难愈。
那么,怎么能判断
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看体型: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因此,体型偏胖、动作迟缓的人多有内湿。
看舌头:体湿的人观察舌头时会发现,舌苔白腻或黄厚腻。
看大便:建议大便后观察一下马桶,是否有一些会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因便秘导致的大便不成形,也应该考虑是否有湿气过大的原因。
看起床状态:有些人早上起床后,会觉得很困、头沉,像有什么东西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而且痰多,即说明体内湿气较重。
看平时状态:户外湿气一大,就觉得胸闷气短、身体沉、懒得动、不清醒,吃饭时没胃口。中医讲“湿重如裹”,一种被包裹着,动不了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用水洗过但没干的衬衫那么别扭。
体内湿气过重会引起哪些身体问题?
湿气重:身体困重、疲乏,总觉着乏累,平时总想睡、睡了不想醒, 头重如裹,手脚无力,做事打不起精神,长久记忆力减退等
很多人一天下来可能没做什么事,但总是感觉乏累,身体困重,运动了、休息了改善效果也不大,而且平时总是有种睡不醒的感觉,这与体内湿气重有关。

这是因为湿邪十分粘滞难祛,就像阴雨天晾衣服一样难干。湿邪和痰湿、痰浊堵塞经络、阻碍气血,又缠绵在体内不易运动,好比城市中笼罩的雾霾,干扰人体的净化和代谢能力。长此以往,造成人体的困乏,无力感,有些人整天觉着头上、身体就好像被裹着,做事没精神,无精打采的,还总是忘事多等。

湿邪难以用燥除,所以少喝水、或燥干的方法往往效果不佳,还会导致津液流失,让人出现缺少水分的症状,如口咽干燥,皮肤脱屑等。可以通过经络方法祛湿,及时通过手法调理,泻的同时不伤正气,补的同时不助邪气,将湿邪和体内浊物一并祛除,彻底净化身体,还原健康内环境。
湿气重:脾胃虚、喜温恶寒,常食欲不振、胀满不适,口苦口干口粘、口气重,有便溏、便秘,伴有肥胖、虚胖浮肿等,易犯胃肠疾病
湿邪重的人常有脾胃虚,脾胃系统不适的问题,中医认为,这与脾喜燥恶湿有关。脾是人体运化水湿的脏器,怕湿,湿邪过重,就会影响到脾的运化,影响脾胃对食物的腐熟,所以常有脾胃虚、食欲不振,总不觉得饿、吃了东西就有胃胀满感等。另外,湿热下注大肠,还会导致大便稀溏不成形,便黏、便臭,脾气虚无力推动又会导致一部分人有便秘等。有些人常年吃便秘药也没什么用,就是有这个原因。

有些人的肥胖浮肿也与脾虚湿重

有关。这类人体重不一定重但看上去胖,吃得不多却容易发胖。有的人伴有手脚无力、慵懒好静、口干但不想喝水,容易胸闷、腹胀等,这是由于脾功能低下,脾经不畅,水湿代谢失常,导致清浊不分而形成。

“民以食为本”,好的脾胃是健康身体的重要保障。这类情况还是慢性调养更为有效。通过刺激脾经俞穴、反射性的调整脾脏功能,配合罐法、艾灸等,诸法并用,排出体内积聚的痰湿废物,才能达到整体改善的目的。

湿气重:小便浑浊、颜色黄、味重、尿频、尿痛,女性白带量多、颜色异常,外阴瘙痒,男性阴囊潮湿、湿热,男妇科问题久治不愈等
常吃好生湿热的大酒大肉、辛辣厚味食物,久居湿重的环境等,都容易导致体内湿热浊气停留。浊气停在膀胱,影响到膀胱贮存和排尿的功能,出现尿频、尿热、尿痛、小便浑浊等常见症状,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尿路有炎症。
有些女性发现白带量多、味特别重,颜色发黄,外阴部瘙痒,男性有长期性的阴囊潮湿、湿热发痒等,用药物清洗也不见效,也是湿热下注,下焦湿热蕴结所引起。下焦有湿热的人,男妇科问题常经久难愈。湿热浊气就像贼,只能赶、排,不能捉。带来的泌尿系统炎症、男妇科的问题,关键要把下三路打通,把湿热通过排泄臭秽大便、浑浊小便等往外排,下焦清通后,这些不良的症状就能自然而然的解除掉了。
湿气重:脸上像抹了油垢,头发蒙,头发也是油的,眼睛浑浊,眼袋又大又重,眼部和面部浮肿等
脸部、眼部浮肿等,是人体水湿停留而导致,主要是脏腑经气逐渐衰退,导致气不运水,水湿停驻,身体无法及时的将废水排出去,造成浮肿。水肿初起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腹背,甚者肿遍全身,所以出现面部水肿,还提示心脏、内分泌、妇科炎症等问题,不可忽视。医学美容常采用抽脂的办法处理,但去标不除根,中医调治要内调脾胃、兼调肾经,配合刮痧排湿进行方能从根消除。
如果是面部出油严重,头发容易油,眼睛浑浊不清的,还与体内热邪重有关。主要是湿热之邪把脏器给堵住了,就像下水道被堵住一样,臭气都往上跑,往头面部跑,脸上就像抹了油垢,头发也油油的,洗不干净,还感觉头发蒙发胀、眼睛浑浊看不清晰东西等。
如何排出体内湿气?
中经堂经络调理,快速安全有效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中经堂经络调理,通过疏通经络,强壮脏腑,促进身体排出湿浊之邪,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倚仗。
第一步:特色经络体查
罐诊——“湿气重,毛孔就张开明显,有的会出水”
在进行罐诊体查的拔罐后会发现在相应的反射区罐印是凸出来的,瘀滞的地方,加上湿气重,毛孔就会全部张开,有的会出水,罐上面有雾气,甚至还有的是一块一块的紫色。
望诊——“舌像淡白,舌苔厚腻,脾胃有问题的,可能舌上有凹沟”
观察舌像,体内有湿的人常发现舌苔淡白,如果是有湿热,舌苔就会很厚、发黄发腻。有些脾胃有问题的,有炎症,还可能发现舌上有凹沟。
触诊——“在下肢等有异常的手感,按压时能感觉明显的刺痛”
触诊时往往发现下肢等处脾、胃、肾经脉上,有硬结、条索等,按压时有明显的刺痛感,背部刮痧,在脾胃对应的位置,明显出痧,脾胃虚的严重的,有问题的,后背的痧像就会越黑、紫。
经络能量体查——“发现脾经能量值低下,手感非常空”
经络能量体查可显示脾经能量值低下,手下能感觉比较空,体内寒气重的,体查师的手还会有明显的吸附感,表示体内寒湿气重、脾虚,经络空虚。
第二步:特色经络调理
脏腑通补术, 开中焦,升清降浊,“流水不腐”使湿泻下出有路
体内湿气重常难以祛除,调理的关键要扶正脾脏,增强运化能力,阻断水湿、痰浊来路,还要理通下三路等,让湿热等泻下有路,好比治理污水池,使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中经堂脏腑通补术针对中焦和下焦重点操作,采用独特手法将中焦的瘀堵、及寒湿形成的硬结化开,打开后这里的气血上去,升清降浊,湿气能够自然的化掉。调理后腹部变暖,胃肠蠕动加快,会有排气或打嗝,大便通畅,腹胀、腹痛减轻或消失,同时下肢会感觉发热、轻松,走路轻便。这些都是湿气排出后的身体好转反应。下焦以刺激关元、血海等重要穴位为主,填补元阳,固人体先天之本,如此与中焦调脾胃壮后天之本结合,整体强壮脏腑功能,提高身体运化水湿的功能,并配合脏腑推拿,以手法调动脏腑整体气机,调和肠胃、健脾化湿。
疏通多条经络环路,加强脏腑化湿排浊功能,助湿邪顺利排出
身体的浊气和毒素都是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来促进排出的,而气血的推动还需要经络通畅,脏腑强壮。经络运行如环无端,一条经络的通畅并不能对整体的改善起到较大的作用,单单疏通一条经络,真个经络环可能会引起其他的经络不通而产生瘀堵,湿浊之气还是排不出去。中经堂在调理的时候,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选取整条的经络环路进行疏通,如脾经胃经经络环,肾经膀胱经经络环,督脉任脉经络环等,整体改善机体的气血循环,补益脏腑的同时,激发脏腑功能,利于湿浊的排出。很多人在做了经络环疏通后,大便就会有所改善,觉得浑身轻松,头痛减轻,精气神都足了。
多种技法综合调理,针对表里、深浅之湿,技法迥异,重点有别
人的体内往往多邪并存,体质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辨证调理有时需要多法并用,方能奏效。中经堂调理时,对于体表的湿邪等,可辨证采用刮痧法,宣通体表孔窍,激发经气运行气血,促进寒湿排出,对改善体表湿疹、瘙痒等湿气过重的反应,效果明显。湿邪在内,深入脏腑,难以除去,中经堂群罐排毒、周天药浴等效果显著。在前胸、后背的脾胃反射区拔罐,湿气重的
人发现罐处的毛孔张开、出水,罐内水雾气重;体重风、寒、湿热等邪气重的,当体内深层病邪毒气拔出时,往往会在拔罐部位发现水泡或血泡。对于体内气虚、气血瘀滞,不宜刮痧、拔罐的,中经堂重点采取药物洗浴、熏蒸法,周天药浴基础方配合加味方,熏蒸背部给药,打通上中下三焦,通过药力和热力循经走行,使得湿气等邪轻松除根。对于筋骨、皮肉之寒湿,则重点采用太极悬灸,驱逐寒湿,通利关节。
配合运动和饮食,将“内湿”和“外湿”拒之体外
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的方法,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等运动,都能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加速湿气排出体外。也可配合辟谷或习练太极功法,激发机体自愈系统,整体改善身体的分泌排泄功能,对身体祛湿也大有裨益,需要提醒的是,辟谷和太极功法都需要在专业的老师指导下进行。
同时,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损伤脾胃,影响湿浊的排出,应少吃,抵御外湿,同时,可以多喝一些薏米红小豆粥,加强内湿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