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问题

如何正确区别风湿与类风湿?
风湿虽与类风湿仅一字之差,但这两个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治疗时要异病异治,才有奏效,否则难免会延误病情。
风湿是一类外感风、寒、湿等外邪而诱发的疾病,它的典型特点就是一遇到天气变化就容易发病,破坏力主要聚焦人体各个大关节,比如肩、肘、膝、手等,这些部位红肿、疼痛、麻木,屈伸受到限制,严重者甚至发生瘫痪。而类风湿是其发病特点与风湿类似,容易弄混淆,初期更容易被误认为风湿。

类风湿属于自身免疫性的疾病,它好发于人体的小关节,比如手指、脚趾等,这类疾病具有明显的自抗性,后期的破坏力也较大,不少人还出现骨骼强直、变形,不能屈伸等,致残性高。不少人的强直性脊柱炎就是典型的症状。

依据《内经》论述解释痹证的分类有三种,根据病邪的偏胜,“痹”可分为:行痹、痛痹和著痹;根据发病季节分为: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按病变部位分为五脏痹和六腑痹。方便理解和对应,我们通常按照疼痛的性质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类:

体查的时候会发现这些部位的毛孔粗大,皮肤发凉,肩背部僵硬板滞比较明显,这都是气血不过的表现,调理当以去除体内的风寒湿为主,邪气外出,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酸痛自然就消失了。

痛痹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体内正气不足,又不注意保暖、经常吃冷饮、久居寒湿地方等原因,导致风、寒、湿邪合邪而以寒邪为主侵袭关节肢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体查的时候多见肢体活动障碍,痛的地方调理师手下有明显的吸附感,并且发凉,调理应该以祛风散寒除湿、温经通络、培补气血为主。

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初起时可见全身肌肉痠痛,头身困重,渐至关节疼痛,呈酸痛、胀痛状,以下肢关节为主,或肢体麻木不仁,皮色不变,关节沉重,活动不便,遇阴雨天气加重,天晴干燥则症状减轻。多伴周身困重、胸闷、纳呆、苔腻、脉濡涩等。起病多缓,病程一般较长,可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易致肌肉萎缩。
在做罐诊的时候会发现,这类人的背部脾脏投影区的罐印会呈现红紫色,罐内有很多的水气,触诊发现肢体感觉减弱,脾经胃经的循行上有很多的条索、结节等,调理应该以祛湿化痰为主,并培补气血,恢复脏腑功能,利用机体自愈功能将体内的痰湿主动排出,并配合拔罐、刮痧等助邪气外出,肢体活动自然加强,疼痛改善。

(1)肾虚型,症见产后腰脊酸痛,腿脚乏力,或足跟痛。
(2)血虚型,症见遍身关节疼痛,肢体酸楚,麻木,头晕心悸。
(3)风寒型,症见周身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疼痛剧烈,宛如锥刺,或体肿,麻木重着,步履艰难,得热则舒。

包围罐法调理顽固性风湿、类风湿病
调理要在经络得到疏导的情况下,再施局部包围定罐。中经堂手法调理时,不直接在患处疏导,避免直接刺激疼痛部位,采取骨关节间歇、骨与肌肉的结合处入手,像抠物一样的,移动性的往外推。如此可将关节附近筋头上的硬的地方给拨松,调动阳气,扶助正气,以助排邪。再以局部罐法,重点对后背脏腑反射区,颈、腰部、骨盆等部位,及影响关节的重要大关窍,进行重点定罐,并留罐10到15分钟,让体内深层的病气,通过高科技真空负压罐的吸附,充分的吸拔出来,对于寒湿严重的穴位,进行重点点刺放血,从而排出深层积滞的痰湿、瘀血、热毒等病邪。
艾灸“气场调节”调理风湿关节炎疼痛、寒凉、麻木、屈伸活动不利等症
调理时,特制祛寒除湿艾条对风湿客人辨证选取的穴位重点施灸,调理师采用技巧性手法,使每个穴位灸熟、灸透、灸到位,客人有非常舒服的得气感,能感觉有一股热力从外到内徐徐而入,浑身暖和轻松。对于肩周炎、膝关节炎的客人,灸时能感觉到手指缝、脚趾缝不停的往外冒凉气,还有腰疼的,能感觉热力暖到腰,这表明“气场调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坚持调理一段时间,风湿病的各种症状都能够显著的改善。